24堂青少年成长规划家长必修课之幼小衔接|走出

摘 要

  学习准备与适应 近年来,在幼小衔接问题上,随着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引导,很多家长渐渐意识到了拔苗助长的危害,但是,家长还有困惑:禁止幼儿园“小学化”、叫停“知识抢跑”

学习准备与适应

近年来,在幼小衔接问题上,随着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引导,很多家长渐渐意识到了拔苗助长的危害,但是,家长还有困惑:禁止幼儿园“小学化”、叫停“知识抢跑”,那么,家长又该做些什么呢?

何为小学化?

在教学内容上,提前教授孩子汉语拼音、识字、计算、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;布置幼儿完成小学内容家庭作业、组织小学内容有关考试测验。在教学方式上,不能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,脱离幼儿生活情景,以课堂集中授课方式为主组织安排一日活动;或以机械背诵、记忆、抄写、计算等方式进行知识技能性强化训练的行为。这是对幼儿园的要求,也是对家长的提醒。


“小学化”的危害

1.对知识失去好奇心和兴趣

“知识抢跑”是重复教育,如果提前学习,进入小学再学到相应章节时,孩子就因“炒剩饭”而不再有好奇心和探索的动力,甚至出现骄傲心理、上课不认真听讲等问题,干扰老师正常的课程安排。

2.破坏想象力

在与世界接触过程中,幼儿基于自己的体验去判断、感受,家长和幼师的引导教育实际上只是辅助。如果过早地向孩子输出“标准答案只有一个”的观念,就会框定孩子的思维,禁锢其想象力的发展。

3.引发挫败感 导致厌学

在孩子的心智发育尚未达到相应能力时,他们面对这些抽象、内容繁杂的知识会产生迷茫和困惑,进而产生无能和挫败感,甚至导致厌学。

不能“小学化”、不做过度的知识准备,那么,家长就需要了解: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呢?

政策链接

减缓衔接坡度 小学零起点教学

2018年11月印发的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》中,明确要求“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”。而在今年3月份教育部《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》也明确指出:“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,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,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,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。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,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,合理安排内容梯度,减缓教学进度。”

也就是说,小学一年级的课程,不管是内容,还是教学方式,都做了“斜坡化”处理,从“零起点”开始,家长大可不必在知识准备上太过焦虑。但是,知识上的“零起点”,并非学习习惯方面的“零准备”,那么,在孩子的学习准备与适应方面,家长又该做些什么呢?

培养学习好习惯

打造未来学习力基石

1 激发学习兴趣 乐学好问

对新事物有好奇心,善于观察和思考,对不懂的现象主动追问和探究;喜欢阅读,遇到问题经常通过图书寻找答案;对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,愿意用图画、符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发现;愿意用数学的方法尝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,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。

◎教育建议:创设敢问想问的氛围,比如在亲子阅读中,就某个情节提出具体问题,与孩子一起讨论。

2.培养专注力 做事有计划

做事专注,分心时能在成人提醒下调整注意力;能坚持做完一件事,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,不轻易放弃。做事有一定的计划性,有效率意识。

◎教育建议:陪孩子做能让他深度投入的事情,比如手工、绘画,中途不去打断。指导孩子学习制定计划并坚持完成。

3.提升学习能力 日常玩中学

在日常生活中能听懂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,并能积极回应;在阅读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,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;乐于在阅读的语境中识字,认识汉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;能结合生活情境简单运用数学思维。

◎教育建议:培养孩子倾听表达能力,比如,孩子经历一件情绪起伏比较大的事情后,引导孩子将过程和情感体验表述出来;借助甲骨文小卡片给孩子讲述汉字来历。利用生活场景玩数学游戏等。

end

本文选自《新家长报》791-792期

声明: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,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:新家长报。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,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